前文介绍了chevron截骨和Scarf截骨,这两种截骨都是拇外翻的常规手术方式,今天介绍一种特殊类型的拇外翻,或者有些不能称为拇外翻的疾病。类风湿足。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滑膜炎、关节周围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该病可以累及四肢各大小关节。但更常见于手足的小关节。急性发病后足部关节(15.7%)比手部关节更容易受累(14.7%)。
简单介绍该病后,我们看一例病例:
女性,65岁,左足疼痛畸形10余年,加重1年。
类风湿病史、2年前确诊间质性肺炎(类风湿引起),内科确诊类风湿的诊断标准在此不再赘述,叙述的目的是说明患者确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不是其他。
足部的表现如图:(文章图片可能会引起部分不适,请非专业人员在此止步)
(左侧发病:第一趾拇外翻、第1/2出现交叉趾畸形、3/4/5锤状趾)
(患足侧面观,足弓似乎略有降低,在类风关的治疗中,既然无症状的足弓降低,似乎不要画蛇添足去处理了)
(让类风关的患者完成单足提锺试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跖趾关节活动度检查,可以发现背伸受限,且研磨试验阳性)
(足底2/3/4跖骨头对于跖侧均可见痛性胼胝体)
(术前正侧位可见拇外翻、1/2交叉趾、2/3/4/5跖趾关节均脱位,HVA,IMA,DMAA等角度在这里似乎不太重要了,因为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例重度拇外翻)
诊断已经明确:1、类风湿足
2、重度拇外翻
3、交叉趾1/2
4、锤状指2-5
5、跖趾关节脱位2-4
6、骨质疏松
从影像体检及患者主诉上手术指征比较明确。接下来到术前计划的阶段了。
从患者及自身安全角度,首先想到的是手术风险问题。通过一系列检查评估了心肺功能情况,双下肢血管情况等。并请风湿内科会诊后综合评估目前手术风险适中。
对于类风湿病人为什么会出现拇外翻及外侧跖趾关节脱位,这跟类风湿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类风湿是一种主要累及滑膜的病变,在疾病发病中,滑膜、关节囊、跖板等关节周围组织相继受累破裂,不能有效束缚骨组织,则出现跖趾关节的矢状面移位——出现锤状趾,冠状面移位——出现交叉趾。
对于这样一例病例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主要集中在两点就是拇趾和外侧足趾的处理方式,因为第一足趾是拇外翻,2-5是锤状趾,所以处理方式肯定不同:
1、首先说第一足趾,对于这一例IMA有20度,HVA45度的拇外翻,伴骨质疏松且伴跖趾关节研磨试验阳性、无跖楔关节不稳的病人,即使不是类风湿关节炎,无论采取chevron还是scarf还是基底截骨等等方式均有巨大复发及截骨失败的风险。跖趾融合肯定是首选。何况患者类风湿,保留了跖趾关节留下了滑膜,留下了隐患。所以第一趾跖趾关节融合术。
2、第2-5趾怎么处理?对于2-5的病变,曼氏骨科学介绍了三种术式,第一种是滑膜切除术,适合早期跖趾关节疼痛,无脱位半脱位病人。第二种是weil截骨短缩后保留跖趾关节,同时结合趾间融合。第三种就是跖趾关节成形术。就是将跖骨头切除。对于老年严重的跖趾关节脱位,长期类风湿病史的患者,保留跖骨头可能不如切除更加可靠。
所以目前类风湿前足重建术这一术式指的就是将第一跖趾融合,2-5跖骨头或/和趾骨近端切除的方法。
对于这一术式的演变见下图:
确定了前足重建术,就需要考虑切口问题。2个还是3个,第一融合背内侧,2、3一个、4、5一个,还要考虑切口间距问题等等。因为类风湿患者血循可能存在障碍,类风湿前足重建术后足趾坏死的也偶可见到。
(三个切口,第一在背内侧,做完第一时间看血循,颜色红润,放心了)
(术后图片,第一融合用了螺钉交叉,背侧钢板,甚至克氏针三种方式)
期待有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