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巴巴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萍心萍语刘秀萍把兰花种在心田上
TUhjnbcbe - 2021/5/15 5:52:00

点击上方尘世掠影,让阅读成为习惯

把兰花种在心田上

刘秀萍

教室里,孩子们正各自认真地背诵古诗词。

我和小鹏靠着栏杆站着,我看着他,微笑着。他看了我一眼,然后低着头说:“老师,我不会背。”说罢,两手轮番拨弄着书角。“那我们就只读不背,好不好?”我拿过他的书,翻到古诗词的页面,和他一起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师生两人齐读两遍后,他独自读了一次,我表扬他读得好并告诉他如何边读边记忆。

当我再次从教室出来时,他正在认真地读着《游山西村》。

“我们一人一句对诗,可好?”

他犹豫一会后点了点头。

晨曦中,我们进行着“对诗”背诵——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

生: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

我们完成“一一”对背后,又进行“二二”对背,然后是整首诗连起来一起背。

置身于美丽的校园,沐浴着晨风,闻着清芬的玉兰香,和风华正茂的少年一起读读背背,其乐其美尽在不言中!

这次第就像经过了一场透雨,心田萌生了许多新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陪伴是这一发展中很美的情节,此中需要渗透智慧,讲究方法,寻求优化,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狗熊”教育培养不出“英雄”,种下“笨”“恶”的种子只能收获“笨”“恶”的果实,训斥、嘲讽会扼杀孩子的潜能和积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家长都是教导者,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需要爱,更需要宽容和智慧,而“奇迹”往往源自宽广的教育情怀。教育的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在于给了孩子一个梦以及追梦的天空;只有在广阔的蓝天下,梦想才能够自由地飞翔。

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

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因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室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面对倾倒的花盆、萎焉的花枝后悔不迭。过了几天,慧宗返回。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禅师依然神态平静安祥。他宽慰弟子们说:“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令在场弟子在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教育的目的是期望受教育者获得教益,有所长进,而不是教育者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这一层讲,单凭感情用事,我们的行为后果与我们的行为目的很可能背道而驰。人们做错了事情,受到相应的惩罚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教育孩子来讲,很多时候宽容更能震撼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温馨的氛围中修正缺点,提升自我,让他们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变得更加优秀,教育便会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西方教育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非常注重“现场教学风度”。我们在教导孩子碰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局面时,容易冲动暴怒,大发雷霆,殊不知这种情形会进一步恶化教育的效果。面对突变的情形,作为教导者,我们应当具备一种柔韧性,思考其中的价值,获得有用的引导,从中寻找出教导的踏脚石,用温和态度处理问题;用随机应变调整言行;因势利导,用智慧培养智慧。这样才能达成最佳教育效果。

是呀,如禅师将一株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我们就拥有了兰心蕙质,心境一定会温馨美丽;那么将一个宽容和博爱的胸怀送给人生,我们就有了太阳般的光辉,会使许多人因此变得灿烂幸福!教导者是自身幸福的追求者,更应是被教导者幸福的创造者。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块芳草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植上兰花,便可以得到永恒的芬芳。

编辑

林夏冰

图片

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刘秀萍,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广东省优秀乡村教师,第六届潮汕星河奖师表奖获得者,揭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喜欢读书,写点文章,拍点小景。有文章在省、市、区各项活动中获奖,作品见于书刊、报纸等。

朗读编辑

三月,职业医生。热情、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喜欢唱歌、舞蹈,热爱朗诵,曾获得全国教师朗诵大赛十六强。本地朗诵协会主席。

1
查看完整版本: 萍心萍语刘秀萍把兰花种在心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