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自获批命名以来,积极响应教育部“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年5月至8月,主动承担了对口通渭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甘肃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等活动。不少基地教师与志愿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研究兴趣,为语言文字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兰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丰硕成果。8月26日《语言文字报》刊登了兰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志愿者、兰州大学文学院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冯慧聪的文章《医院语言服务现状调查——以医院为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医院语言服务现状调查
——以医院为例
冯慧聪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交际工具,是维系社会必不可少的隐形纽带。语言服务的提升可以帮助社会提高运行效率,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语言服务逐渐受到各领域的重视。
行业的语言服务是指伴随并渗透在某行业活动过程中的语言服务。不同于专业的语言服务,在这些行业中,语言服务具有协助作用,而不是行业活动的最终产品。
医疗行业的语言服务是评判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医患矛盾因语言沟通不畅而引起。本文从语言服务的视角,调查基层医疗行业语言服务的供需现状,分析医疗行业语言服务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基层医疗行业语言服务水平提供了参考。
本次调查的开展围绕基层的医疗行业进行,调查对象均来自医院,调医院接触患者较多30多个科室。榆中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一度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于年成功摘帽。
本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医务人员,二是针对患者及其家属,以医院的语言服务为侧重点,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出发,了解医院语言服务的现状。调查采用了匿名观察、访问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份,笔者还和多名医务人员及患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医院语言服务的评价。
首先,从语言服务的供给者——医务人员的视角出发,医院语言服务的现状进行了调研。
基本的语音辨识在跟患者交流时,56.7%的医务人员选择使用普通话,23.3%的医务人员会选择以普通话为主,夹杂少量方言的交流方式。夹杂方言,一是为避免歧义,帮助理解;二是因为在一些惯用语和语气词方面,方言习惯较为顽固。
此外,还有20%的医务人员选择方言为主、普通话为辅的表达方式。这些医务人员认为,医院就医的患者大部分来自县城周边的乡镇,虽然地域上有分隔,但是相互之间基本都能交流,因此,为了加快工作进程,除了碰到外地患者的少数场合,他们都使用方言。
调查显示,93.3%的医务人员还是会体贴的根据患者的需要转换语言,26.7%的医务人员表示经常遇到听不懂患者语言的情况,67.7%的医务人员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多,还有6.7%的医务人员基本没遇到过无法交流的情况。这说明,随着我国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进阶语言医院的发展特点特别观察了医务人员专业术语和礼貌用语的使用状况。
很多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都有跟医务人员沟通病情的需求,但是如果专业术语太多,患者会越听越迷糊。在此次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有43.3%的医务人员几乎每次都会将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有46.7%的医务人员并不是每次都这样做,但在患者表示需要进一步解释时会进行转换。
在礼貌用语的使用方面,41%以上的医务人员会习惯性地使用“你好”“请坐”等礼貌用语。在对患者的称呼上,有高达63.3%的医务人员在初次见面后,会选择与对方年龄相符的称谓来称呼患者,比如“高大姐”“李阿姨”等。
对语言服务的态度得益于国家在医疗行业对语言使用的规范,医务人员对语言交流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了很多。56.7%的医务人员表示必须重视和病人之间的交流用语,仅有3.3%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还是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