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错漏,欢迎大家留言指出~
鞠躬感谢!
1~65课讲记
可以在后台回复:维摩诘经
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维摩诘所说经
索达吉堪布传讲·第66课·
(上师念传承)
今天讲《维摩诘经》最后一堂课。与之前不同的是,课后要做一个简单的会供,例行讲考也照常进行,时间可能会稍晚一些。不过也没什么吧,毕竟今天是一个有意义的特殊日子。《维摩诘经》前面已讲了65堂课,今天是第66堂。(上师展示听课人数统计报表)可能大家看不出来,是吧(众笑)?第一堂课听的人最多,中间部分较为平稳,最后一堂课人数也是很多,不过总体上讲,圆满《维摩诘经》传承的人应该为数不少,所以我很开心。
今天讲最后一品《嘱累品》,是描述佛陀最后将此无比殊胜的经典托付给弥勒菩萨的过程。《大幻化网》、大圆满等密宗续部,也是交付于一些菩萨或护法神守护的,同样,这部《维摩诘经》也交付于弥勒菩萨为主的有缘者广宣流布。这些都是佛陀亲自宣讲的佛法,我们能够有机会听受,确实非常有意义。
我前面也讲过听闻佛法的功德,如《正法念处经》云:“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听闻佛法可令我们的心得到调服,心调服后,就不再流转于轮回,不再住于不知取舍的无明黑暗中。因此听闻佛法的功德的确无量无边,这是佛陀亲口所说的金刚语,也应是大家坚持听闻的主要目的。
一方面大家要了知听闻佛法的殊胜功德,另一方面也要真正明白经典中的甚深教义,并以自己所通达的教义尽量饶益身边的众生,学习时也要树立弘扬正法的远大理想。
今天看来,我们此次讲闻还是很成功的。大家从一开始就未放弃或中断过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违缘,算是善始善终,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很多人可能也想做成功一件事,但没有因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在座的各位及所有听众应该算是“成功者”了。
很多人在成办事业时,赚到一些钱,得到一些名声、地位或职称时,就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了,傲慢之至、沾沾自喜。但相较于“成功”圆满听闻一部经典而言,二者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佛法能在我们的相续中种下菩提金刚的种子,对个人来讲,生生世世的利益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嘱累”的“累”是指担负或重担,即荷担如来家业之意,嘱托后代传承人不但要自己受持经中所讲的内容,还要传给有缘的众生,有不间断慧命的意思。“累”也可解释为:积累、众多、再再的意思。本品有时称为《交咐品》,有时称为《嘱累品》,是指佛陀将此经典交付给弥勒菩萨、当时在场的所有菩萨、四大天王以及阿难尊者为主的声闻乘行人等不同身份的眷属,大概有这四层意思。
为什么没有交给维摩诘居士呢?因为维摩诘居士来自其他刹土,而且他是主要的请法者,该做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的未来佛,对佛法的传承有一定责任。所以这里主要是交给弥勒菩萨,嘱托他未来要着重弘扬这部经典。
为什么也没有交给文殊菩萨等其他菩萨呢?有注释说,尽管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但他“居无定所”(众笑)。文殊菩萨周遍各处利益众生,一会儿去天宫,一会儿去龙宫,总之去到各种不同的环境,没有一处长期的居住地,不像弥勒菩萨那样固定——“居无定所”本是贬义,不过有时也可以这么用吧。
下面讲到,佛陀将此经交付于弥勒菩萨。
Sutras|经文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
《维摩诘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交付的法。本经中宣说的甚深甘露妙法并非只于一朝一夕或短时间中所积累,而是佛在无量亿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无数次舍弃头目脑髓才获得的大乘妙法。
他说:“弥勒!我现在就把这样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交付给你。”
Sutras|经文
“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
佛陀接着说:“像这样的经典,在佛陀灭度的末世中,你应依靠你的加持力,令其广宣流布于整个阎浮提,不要让它中断。”
这里的“神力”在藏文里经常使用,即“加持力”、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按鸠摩罗什的说法,这种加持力为“神力”或“威神力”。
举个例子,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维摩诘经》,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简单、偶然的因缘,实际上,这也是依靠弥勒菩萨对末法浊世众生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才得以成办。
不管是听者还是讲者,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弥勒菩萨的加持,才有这种听闻、学习、研讨的机会。倘若缺乏这样的加持力,则如僧肇大师所言:“城高则卫生,道尊则魔盛,自非神力无以制持,故劝以神力矣。”法道越尊贵,魔道也将越猖獗。若没有弥勒菩萨的威神力护佑,没有四大天王、护法神、阿难等声闻尊者与文殊菩萨等诸菩萨的加持,很多人在最初未必有听闻的兴趣;中途也未必能坚持下去,有些人不论在身体、心理,还是工作、生活上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违缘,但仍然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我相信这来源于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佛陀也对弥勒菩萨说过:我灭度之后由你来弘扬,通过你的加持和威力,使这部经弘遍整个南瞻部洲,并且不要间断。
如前所说,《维摩诘经》在藏传佛教中有非常完整的传承,这次从头到尾我既用藏文来念了传承,也用汉语逐字逐句地给大家讲解,这样你们就都得到了藏、汉两种语言的传承。这部法的传承,最初由佛陀交给弥勒菩萨,又由弥勒菩萨交付于我们,因此,我们也应在有生之年,机缘成熟之时,将这部法不间断地传下去,在场的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当今时代,像我们这样传讲《维摩诘经》的人有没有呢?微乎其微。即便在个别地方有大德传讲,也仅仅讲十几堂课,甚至两三堂课,而《维摩诘经》的整个传承却未必如此简单。我们也是从去年三月二十七号开始,直到今天才结束,今天是八月二十七号,整整历时一年零五个月。虽然期间还穿插传讲其他的法,并不是每天都在传,但也是跨越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大家在学习中也应深有体会,其中的每一章每一句,甚至每一个颂词都有非常甚深的含义,并不是那么简单。我将来还能不能再次传讲也很难说,毕竟这部经篇幅较长,但我相信你们当中的很多年轻人应该有机会。希望将来有了殊胜因缘的时候,一定要将这部经传承下去,这种机会很难得。我们在每天讲考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如果不是中间突然忘记,应该是可以给大家讲得很清楚的。
Sutras|经文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神,乾闼婆罗剎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
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未来,当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还有天龙、*神、乾闼婆、罗刹等,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者如有些注释中讲,当他们种了善根,则将于未来对大乘佛法产生胜解信,而“乐于大法”。
Sutras|经文
“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
如果那时不给他们传讲《维摩诘经》,那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将由于没人弘扬经典,而损失善意,错失发愿和发菩提心的机会。因为如果无人传讲佛经,众生不可能无师自通。虽然天龙夜叉等众生对大法充满信心,有机会通达证悟,但由于无人弘扬,也终将坐失良机。
Sutras|经文
“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如果他们因为听闻这部法而多产生一分信心和意乐,发起稀有的菩提心,并且恭敬顶戴,那如此宣说,将为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弘扬此类正法,否则,将如《华严经》所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座下弟子呼应:“虽慧莫能了。”)哇,好厉害(众笑)!如果无人说法,虽然极具智慧,但也很难通达。所以传播佛法确实很有必要。不仅仅是我们人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包括非人,如罗刹、乾闼婆,还有*、神、龙、天等,他们同样都需要有人传法。虽然在其他方面他们聪明过人,但是在佛法方面,也需要有善知识来传讲。如同我们世间人,对科技、艺术等知识或许颇有造诣,但在佛法上若没有一个具相的善知识来开导,则很难通达其中的甚深意义。
所以,当时佛陀特别嘱咐弥勒菩萨:通过你的加持力,一定要以讲经说法的方式,将这部法世代相传,摄受有缘众生。
如《华严经》所言:“若见世间无正见,常依一切邪见住,方便为说甚深法,悉令得解真实谛。”如果世间丧失正见,充斥着邪见,那么若以讲经说法来宣说甚深的大乘佛法,则会让很多人认识到真实谛。所以认同此理极有必要。
鸠摩罗什也说:“若不闻此经或坠二乘。则失大乘善利也。”如果不闻法,很有可能堕入二乘,甚至堕落邪道。由此可见,闻法非常重要。有些人总是说“随缘”,他们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得失有命、富贵在天,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佛说千佛因缘经(卷1)》中讲了一个公案,在过去无量无数阿僧祇劫前,有佛名号为“海慧如来”。在他的像法时期,有一千名婆罗门外道遇到了一位名为“净龙丰庄严”的比丘。他们与比丘互相辩难,期间比丘给他们讲了甚深的空性法门。
这群婆罗门还是很有智慧,认为比丘传讲的空性法门很有道理,当即心生欢喜,各自回去思维无我空性。历经八千万年漫长时光的思考,大多数婆罗门最终通达了无我空性。由此可见,倘若没有遇到比丘宣讲空性,那这群婆罗门即使再聪明,也无法得到解脱。
所以,尽管很多事情貌似因缘和合则生,因缘缺失也无法成办、无可奈何,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自身也不应懈怠,而是要努力争取顺缘,尤其对于如来甚深教法,更是要竭尽全力。若真正听闻了大乘佛法,逐步消除怀疑、断除邪见,随着相续中的善法种子不断增长,最终才有希望获得究竟解脱,并对此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极有裨益。
所以,当时佛陀叮嘱弥勒菩萨:“一定要弘扬如《维摩诘经》这样的佛法经典。”因为在未来阎浮提有这么一些人及非人,若宣说佛法让其听闻,他们就会得到解脱的机会,否则就会错失“善利”的良机。
Sutras|经文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
佛陀继续说:“弥勒啊,你要知道,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也有两种不同的显相(这里也包括初发菩提心者)。是哪两种呢?第一种是对甚深的意义并不精通,但是对优美的文字、华丽的辞藻、动人的语句等这些表面的笔底烟花极为耽著。”
世间有些人也常常醉心于文辞:“哇,这些诗词太美了!”(上师模仿摇头晃脑的陶醉样,众笑)又或感叹:“这首歌词写得太美了,美得我都舍不得听了!”同样,有的菩萨也会感慨:“哇,这部佛经的语言行云流水、妙笔生花!”但却不去思考其甚深含义,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