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性格描写,有多少点,说出了你的性格?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巴纳姆效应
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巴纳姆效应,也叫星座效应、福勒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当人们用一些笼统而含糊不清、一般而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我们人格特征时,我们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这些话,准确地说出了我们自身的人格特征。
这就是星座、占星术、塔罗牌等算法技巧,背后所包含的逻辑。
它们的用语,都是笼统的、开放的。这能极大地拓宽了它的解释空间,从而激活我们的身上的巴纳姆效应。
让我们相信这些算命方法是有效的、准确的。
人身上,为什么会存在巴纳姆效应?
希腊戴尔菲神庙的入口上方,有一行铭文:“认识你自己!”
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在考虑有关于自我的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有关于“自我”的问题。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自我”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当然了,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想要认识自己、更了解自己。
通常,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从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即我做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来推断自己。他人认为我怎样呢?
通过社会比较,来推断自己。比如,我敢做某事,但是朋友不敢做这件事,那么我就比他勇敢。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比如:通过思考、反省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四个方法,是人们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
并且,这些方法,是需要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回顾、反省、思考、总结的。
然而,星座学之类的算命方法,却是最简便、省时、省力的方法。
我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而只需要阅读并接受星座学的总结性的信息,就能达到“了解自己”的目的。
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寻求自我同一的青春期
人,最迷星座学的年龄,主要是在12——18岁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自我意识高涨,内心世界较儿童期越发丰富起来。
他们会更多地想“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其中,人生的第五个阶段,是青春期,年龄在12—18岁。
这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青少年们经历着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心理冲突。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当处于这个年龄阶段时,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愿望,是最迫切的。
因此,当这些声称能够准确描述我们人格特征,甚至是能够预测我们将来的发展方向的星座学内容出现时,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去阅读它、分享它、相信它。
成年人,为什么相信星座学?
然而,我们还会发现,星座学等“算命方法”的受众,不只是青春期的青少年们。
即使是那些只是系统更加全面的大学生,甚至是已经工作了的人中,仍会有一部分人会相信星座运势、塔罗牌等算命方法。
所以成年人为什么也会相信呢?
首先,想要求助于算命的人,肯定是面临着问题的。
对于成年人,普遍都会面临着交友、考学、择业、婚恋等相关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人生的重大选择。
当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或者选择,而感到无助、不知道怎么做时,我们是处在情绪低落的状态,自身的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控制感降低。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强烈地希望,能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来告诉我们,将来会发生什么。
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选择。
这种听天由命的依赖心理,就会让我们很容易接受、并相信“算命先生的话”。
而“算命先生”,则善于利用巴纳姆效应,用一些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内心感受。
根据大多数人常遇到的问题的一般共性,用一些笼统、抽象的词,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判断和预言。
并且,在当时,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信“算命先生的话”的。
因为我们在选择去找“算命先生”的时候,就已经把“算命先生”视为具“神秘先知力量”的人。
所以,“算命先生”稍微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我们立刻就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并对他们所说的话深信不疑。
而我们过了一段时间、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回想起来当时“算命先生的批语”,我们甚至会产生“哇,他当时说得好准啊”的感慨。
算命先生的话,为什么准?
这是我们的思维惯性决定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善于证实,而非证伪。
心理学上将其称为认知证实偏差。
也就是说:当我们接受了某个观点之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刻意选择支持该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者忘记与之相反的信息。
假如“算命先生”告诉一个正在恋爱的女生:今年你的感情会面临考验。你需要……
那么,在生活中,这个女生,可能就会不断回忆一些能够证实这个观点的事情。
比如“什么时候和男朋友吵架了”、“发消息给他,他好久才回”等等。
从经历中找出一系列这类型的事件,并贴上“面临考验”的标签,从而证实“算命先生批语”的正确性。
而当“算命先生”所说的“今年”结束之后,如果这个女生最终和男朋友分手了。
那么她可能就会将其解释为:果然算命说的是准的,这段感情果然没有经受过考验。
而如果顺利度过了这一年,她也不会怀疑算命先生的话。
并将其理解为:还好去算命了,让她提前做了准备才能躲过这一劫。
当我们想要证实一个观点时,我们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
所以,这就揭示了,我们为什么会被算命先生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