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舱顶上那个泄压阀只是半寸钢板,确实很弱,但是尾舱侧面和后面的装甲都是正常水平啊。而且虽然不确定,但我觉得尾舱弹药被击中的话所有发射药燃尽以后应该就没事了,只是少了十几发炮弹而已,可以使用车内存放的弹药继续作战。
人员可靠性?如果人员真的可靠,为什么到年以后的双方的新设计,都选择了无人炮塔+自动装弹机结构,3人制车组呢?紧急维护?坦克受损以后紧急维护那已经是保障维护单位的事情了,需要成员做维护的,基本是日常的维护,然而日常维护说到底,不是急迫紧急的任务,少一个人有什么“能力”问题?如果说苏联在上个世纪60年代使用装弹机是把已经还在试验了20年的装备(无误)直接应用化,美国、德国、法国的装弹机设计恐怕真的是传说中的。50年磨一剑,标准还是和别人30年前一致(望天)。
TTB系统
mbt70可以说是当时先进技术的集合体,但不是合格的兵器,系统工程也是一门技术,苏联就是这种技术的高手,t64的的转盘供弹是没西方搞得高大上,但它就是能装到不到40吨的车体里,你说好不好用?左轮手枪比起glock先不先进?美国警察还不是大把人用?武器永远不是唯先进论,能有效杀人的就是好武器,所以美国人的设计问题导致的装弹机效率差和好用不好用有什么关系么?
人肉装弹机吹了一万年,最后也就剩下德国人没正式采用,而且德国人在90年代以后卖豹卖到自己需要回购,本身也说明了装弹机取代人肉是趋势和方向,而不是所谓的会并列发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快抽系统
以色列的诞生里有这么段描写,百夫长车长负伤还是阵亡,炮手当车长,装填手当炮手还是驾驶员当炮手,一个装填手,临时再拖了一个后勤维护当驾驶员。还有意外情况下断履带效率更高,四人车组驾驶员留在车里机动,炮手警惕,车长和装填手出去短接履带。三人车组保持两人修履带的话就一人了。美军觉得一方面自动装弹机不可靠容易故障甚至伤人,还有装了车内空间就变的狭小,车内环境就变得恶劣,多一个人可以打打机枪做做勤务修理没事还可以打麻将斗地主,还有反正黑叔叔人肉装弹也就比机械慢了那么一点点而且存蛋间离炮还是比较近的可以接受,最后就是美军为了防止存弹间被击中引起殉爆做了复杂的维护使得自动装弹机几乎装不了。坦克装填重点在于空间狭小,装填手必须像芭蕾舞一样精准有力把一发几十公斤长一米的炮弹塞进膛,而且还是位置分散的,至于射速,训练有素的兵一般都能做到最大。
FMBT的TTB改
至于俄国人的矮子车,真的很难想象,在人机差,车内空间更狭小的环境下,怎么完成装填。估计T72分装弹人工填,射速比老大爷装都慢。中型旅已经换得差不多了。不好意思,印象有点过时。不过没查到这两年美国陆军军费开支明细,也拿不准他们把钱用在什么地方了。好像有新的武装直升机和通用直升机的计划?还有就是所谓的“未来战场”。另外美国陆军近期的目标是先把M1A2SEP升级到M1A2SEPV2。
所谓的低矮炮塔实际上指的是火炮位置布置,说成半埋式炮塔其实更贴切。这个路线如果做到极限-火炮的相对位置不仅高出人的战位,而且不低于大于火线到车体顶部的的高度-就变成顶置火炮炮塔了,就像工程……
贫铀弹本身绝绝绝大部分都是U,理论上辐射剂量很小,但是还是因为超长期接触和管理问题导致一些士兵白血病发病率上升,之后貌似严格了相关规定(比如坦克兵服役时常有规范),现代贫铀问题已经不明显了。
80年代日本设计新型坦克时也参考MBT-70自动装弹机结构
1首先梅卡瓦是外强中干伪三代正面被短号击穿率达到50%并没有三代防御水平,难怪他们不想要了。阿兹拉打一打还真不吃亏。2超长弹芯时代整装弹比分装弹有优势因为弹芯可以做更长。毛子坦克炮威力不行就是因为一直吃这个亏。
坦克团那人,摩步营炮兵营侦察连工兵连这些一线战斗兵和战斗支援兵占了大头吧。真要说的话其实应该比坦克营,苏军坦克营31辆坦克才多人,美军坦克营58辆坦克人,都没有步兵和炮兵分队……
自动装填机有一定好处,既能快速装弹,也能节约兵员,但是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面对不同的敌人所采用的换弹方式还是装填手比较合适,目前各国的装填机水平还没有达到自动换装炮弹的水平,就算有,和装填手相比也是处于劣势,而且,坦克乘员维持在4人左右,其实可以互相照应,必要的时候可以岗位互换,并且在不幸被击毁的时候也能有更多的抵御力量。
使用炮塔吊篮内的旋转弹舱,炮尾离弹药位置较近,弹头向下以方便取弹
按照消耗战的思路,同样12个人人家可以凑4辆坦克,而你只有3辆;打掉一辆坦克,人家损失了3个人,而你损失4个;战争打到后期人员缺乏,人家只需要找3个人就能凑一个车组,而你得找4个。确实是四人组里技术含量最低的,美军甚至专门挑选体力强的种族(说白了就是黑叔叔)担任,但是装填手基本战术素养还是有的,毕竟都接受过统一的新兵训练。而且M1车顶两挺机枪中.50是给车长操控的,另一挺M就是装填手的专属武器。另外其他成员受伤后装填手要顶替其岗位,所以很多车组的装填手对驾驶、主炮射击、热像仪之类的设备等应该都是有了解的。
美军(对,不是外贸猴版)被损毁的M1,总结的很到位,但是IDE还是后面被毒蛇揍或者被航弹灌顶,换什么坦克来都得歇菜,因为主装甲根本没法像应对穿甲弹一样发挥作用。假设是正规坦克战,M1A2和五常加上日本的哪家的主坦打都是不虚的,对比“乔巴姆”发展来的复合装甲,M1的贫铀装甲无论是价格、重量还是后勤成本上都算差的,那他为啥用呢……因为贫铀装甲确实厉害啊。
美国M使用一个8发的旋转弹舱(炮塔吊篮内),和两个各5发的备用弹鼓(车体尾部)
美国人要求一向很高,每次试图引入自动装弹机都失败了。每次失败后,正式装备部队的M47/48/60都是小步快跑,应急过渡的角色。伴随着这个不靠谱的技术大跃进,美国坦克的和火炮和弹药技术都是外来的。定装弹搞自动装填难度太高
美军坦克史上最接近于服役的M8AGS,它那个舰炮一般的奇怪装弹机,其殉爆危险程度比苏式中型坦克自动装弹机更高。如果是上百起,那么确实很有代表性,毕竟西方坦克产量跟苏联的没得比。但是这个不好说,两方坦克使用环境不同,不好做比较。但防爆隔仓有一定价值我是认同的,但是放到整个坦克使用理念上来说,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