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坦克导弹问世以来,坦克与反坦克导弹的“矛与盾”之争就从未停止过。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反坦克导弹曾经段在主宰战场,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坦克将被淘汰。但后来以英国“乔巴姆”装甲为代表的各种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的出现,以及各种干扰和主动防御系统的应用,极大限制了反坦克导弹打击坦克正面装甲的能力,“矛与盾”之争坦克又重新占据主动。
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坦克的顶部。由于重量限制,坦克各个部位的装甲厚度是不一样的,正面最厚,侧面次之,顶部和尾部最薄弱。坦克的顶部装甲一直是其软肋,直到现在,第三代重型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等效厚度超过了毫米,其顶部装甲依然仅为50毫米以内的均质钢装甲,甚至有些只有二三十毫米。于是,可以攻顶的反坦克导弹诞生了。
反坦克导弹选择坦克顶部装甲进行攻击,避开了坦克炮塔和车体正面的复合装甲、爆反装甲等防护装甲,可以避实击虚,让比较轻型的反坦克导弹在战斗部重量有限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对重型主战坦克进行有效打击,反坦克效果更出色。
反坦克导弹攻击坦克车顶的方式分为两种:掠飞式攻顶和弹道式攻顶。掠飞式攻顶的导弹仍采取直线平飞的方式,只不过飞行高度比坦克炮塔稍高一些,以4~5米左右高度平飞,由弹载的激光测高仪来确定精确测定飞行高度。
等到导弹直接飞掠过坦克炮塔或车体的正上方时,导弹上的传感器会迅速感应到坦克,这个传感器就是弹载的智能磁性敏感器,它会发出指令解脱保险,在瞬间引爆战斗部,导弹的聚能战斗部以90角垂直向下布置的,爆炸后可垂直向下喷射出初速米/秒的灼热金属射流,击穿坦克的顶部装甲,摧毁坦克。
目前有两种非常经典的掠飞攻顶反坦克导弹,一种是美国的“陶”2B导弹。采用了智能磁传感器引信和攻顶战斗部。“陶”2B导弹在发射后可以将导弹保持距离地表约5米的高度飞行,弹体上装有激光测高仪/无线电测高仪,帮助它维持飞行高度。导弹飞行时不旋转,陀螺稳定仪能确保导弹飞行中战斗部始终向下。
“陶”2B导弹安装一个非触碰式的智能磁感应近炸引信,内部集成光学、磁性、红外线等传感器,能够对目标坦克进行各种测算,算出导弹飞抵坦克上方的距离和时间,保证导弹在恰好飞掠坦克顶部时爆炸,获得最佳杀伤效果。攻顶空炸引信是这种导弹最有技术含量的关键技术之一,美国人当初研制的时候都没搞定,多次失败,后来无奈之下买了英国货。后来英国又发明了采用红外近炸引信的攻顶战斗部,美国陶2B的后期型号也采用了。
(比尔反坦克导弹结构图)
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RBS56“比尔”反坦克导弹是世界首款能打坦克天灵盖的攻顶反坦克的导弹。在年装备部队,导弹采用目视瞄准、红外跟踪、有线传输指令的制导体制。弹径为毫米与红箭-9相当,弹重公斤,射程米。
与陶2B导弹不同,比尔导弹采用可翻转的串联斜置式聚能破甲战斗部,以前总有人说比尔导弹的战斗部是与末敏弹类似的自锻成型或爆炸成型战斗部EFP。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比尔导弹的战斗部仍然是空心装药的聚能破甲战斗部,以金属射流击破装甲,静破甲的威力超过毫米。战斗部采用了可翻转设计,有水平直接攻击和攻顶攻击两种打击方式,能够对应打击多种目标。
比尔导弹的一级战斗部与弹体轴线呈60°安装角,二级主战斗部与弹体的轴线垂直(这种安装方式的缺点是战斗部口径受限,威力较小)。战斗部在磁传感器作用下起爆,以近乎垂直攻击坦克薄弱的顶部装甲或倾斜主装甲。由于掠飞攻顶的战斗部向下爆炸时,弹体同时还在向前运动,会导致战斗部喷射的金属射流发散,降低穿甲威力。为此比尔导弹在铸造药型罩时,采取了补偿措施,能够保持药型罩起爆金属射流的一致性。
(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弹道示意图)
掠飞攻顶式导弹的反坦克效率很高,但有个缺点,就是只能打击坦克目标,多任务能力不足,于是攻城狮们又发明了弹道式攻顶的反坦克导弹。如果说掠飞攻顶式反坦克导弹已经让战场上的坦克瑟瑟发抖,那么弹道式攻顶反坦克导弹就成了很多坦克的噩梦。
弹道式攻顶的反坦克导弹就是导弹发射以后爬高到一二百米的高度,接近目标时沿着抛物线弹道俯冲攻击。代表型号有美国的“标枪”反坦克导弹。这种攻顶采用和直射导弹一样的碰炸引信,不像掠飞攻顶那样复杂,只需要优化飞行弹道的计算软件就行。还可以切换成水平攻击模式,打击直升机、碉堡及工事等目标。采用攻顶和直射两种模式,平飞直射模式适合打击敌人的碉堡工事,攻顶时飞行高度可达米,可以接近俯冲的模式打击敌人坦克的顶装甲。由于坦克顶装甲很薄,又不能使用普通的反应装甲,能够摧毁世界上所有型号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