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姆通过努力成为富人阿肖克的司机。
再通过手段挤掉并取代了一号司机,对主人忠心不二,阿肖克的妻子平姬劝他不要一辈子甘于做奴仆,随着时间的推移,穷人思想开始有了微妙变化。
但依然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
当平姬生日喝醉酒,撞死一个小女孩,巴拉姆让主人们离开,并处理了相关痕迹,然而阿肖克的父亲及哥哥却想让他签了一个自白书,说人是他撞的。
因为巴拉姆毫不犹豫签了自白书。
阿肖克一家开始开始拉拢并称他为兄弟,当得知无人报警时,这家人又恢复了对待奴仆的嚣张态度,而且用自白书威胁他。
女主人受不了撞死小孩的煎熬,让巴拉姆送她离开了印度,阿肖克将满腔怒火全都发泄在了他身上,对他又打又骂。
一连串的事情让巴拉姆意识到,他为地主一家几乎付出一切,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只得到一句“真希望他们当时送你去坐牢”。
巴拉姆感到万念俱灰。他知道,如果再不做出改变,自己只会被地主一家压榨得连骨头渣都不剩。
其实从一开始,巴拉姆只想做一个忠诚的奴仆,由撞人事件开始,他慢慢领悟到,平等自由全部都是假的,在这些富人眼里,自己的命仍跟草芥一样低贱。
阿肖克准备换了司机。
对待巴拉姆态度时好时坏,终于巴拉姆杀了阿肖克,盗取了他用来贿赂的万卢布,用从富人身上学到的智慧和狡猾开了家网约车,一路爬到了社会顶端。
不知道类似电影由内地拍摄会如何?
如果将“欧金中、金德强、张扣扣、邓世平”等一些事件拍成电影,反映社会阶层不平等及怒火中烧的爆发事件,会不会通过审核并公映呢?
白虎电影中还多次出现鸡笼的意象。
关在笼中的鸡虽然眼睁睁地看着同类被杀流血,也能闻到血腥味,知道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却从没生出过反抗的想法,也不会试图从笼中逃走,为什么?
《寄生虫》反映了韩国阶级固化的现状,《白虎》则更高级些,表达了“反抗”的主题,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觉醒后逆袭成为上层富人的罪恶过程。
关键问题是:成为富人的巴拉姆虽没有像旧派地主那样剥削低下层阶级,打骂侮辱他们,却也变得“自私、冷血、唯利是图”,暴露出他“白虎”的本性。
也许阶层对立永远不可调和。
要么成为鸡笼里的奴仆,要么成为决定鸡笼奴仆命运的主人,要么进化为打着“某某主义者”旗号,政治上搏得一席之地之后,管理鸡笼主人的首席部长们。
我们活在怎样的阶层里呢?
我看你被压榨,你看我被剥削,你不会同情我,我也不会同情你,互相麻木、彼此取笑,甚至还要通过欺负更弱小的人,来弥补心理落差。
是维持现状还是跨越阶层?您自己选!